172件(套)精品文物亮相粤博,述说千年唐蕃古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苏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 喻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再现唐代“打马球”风姿;“慕容威墓志”佐证唐朝与其他部族友好通婚史实;“青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苏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 喻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再现唐代“打马球”风姿;“慕容威墓志”佐证唐朝与其他部族友好通婚史实;“青釉人首鸡身俑”展示唐代艺术品的超现实主义……
今天上午(11月6日),“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开幕,通过172件/套精品文物,讲述千年前唐蕃古道的精彩故事。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青海省湟源县古道博物馆、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共同协办。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从唐代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的官道,被誉为沟通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干线之一。
古道全长3000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地,是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必经之路,是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维系民族情感与区域联系的纽带。
本次展览分为“古道缘起”“互通互鉴之路”“朝贡贸易之路”“文明交融之路”“古道延续”共五个部分,再现了唐蕃古道发轫、发展和繁荣的过程,见证着古道沿线不同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广东省博物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项目负责人黄苏哲介绍,此次亮相粤博的展览,新增了“唐蕃博弈”“典籍制度”“宗教文化”“吐蕃简牍”“吐蕃医学”等版面,进一步加强对吐蕃文化的解读,全面呈现唐蕃互动交流。
展览共展出青海、陕西、四川、甘肃、宁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共七个省区的172件/套精美文物,其中92件/套是珍贵文物;
展品来源广泛、类型丰富,涵盖金银器、丝毛织品、陶瓷器、木简、文书、画像砖、石器、铜器等多个类别;展现了藏南谷地土著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汉文化、西亚文化、中亚文化等多元文明在唐蕃古道上的交流融合。
展览通过动画、漫画、触屏展示、墙体投影、复原场景等展厅互动项目,带领观众重走唐蕃古道,感受大唐气象、体验吐蕃古韵。
【看点】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的时代属于唐代,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230号墓出土。
该俑的马上人物蓄八字短须,身着唐代流行的圆领紧身绛色长袍,头戴幞头,脚穿黑色皮靴;足踩马蹬,骑一匹白色大马飞奔,手臂挥杖,作打马球状。
“马球”又称“波罗球”,源于波斯。马球运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见证,在唐代曾经风靡一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
“打马球”经唐太宗提倡在长安盛行成风,后经我国先后传至日本和朝鲜等国。该俑对于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及体育运动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赭面之俗”被崇尚
本次展览通过相关图片,展示了隋唐时期唐蕃古道沿线的文化习俗,其中隋唐时期“人物骑行图”木版画、桑耶寺壁画——杂技百戏里就展示了“赭(zhě)面”等相关习俗。
青海省博物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策展人之一佛音介绍,赭面之俗其实是吐蕃人为适应高原地区太阳紫外线强烈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对吐蕃人赭面不甚喜欢,松赞干布曾下令禁止人民赭面。
然而,髻堆、赭面等习俗传入长安后,反而被唐京城仕女竞相祟尚。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青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文章来源:《精品》 网址: http://www.jpzzs.cn/zonghexinwen/2020/1107/1196.html